跳到主要內容區

生態人文學系

【生態人文學系】103-2 活動報導 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 顏瓊芬老師(104.03.17)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

活動報導

講者:顏瓊芬老師

 

主持:劉奇璋老師

時間:2015年3月17日,10:10–12:00

地點:方濟樓117

紀錄:張庭瑋

 

       本次咖啡館活動中作為主席的劉奇璋老師一開始便對上次謝森和老師報告的「生命表」做回應,強調一個專有名詞好而完整地解釋對我們寫論文時會有很大的幫助,這些詞彙可以強化研究生的書面報告或專題討論等。而這次主講的系主任顏瓊芬老師是環境教育的專家,要為我們探討為達成在教育改革中有意義學習的專有名詞-「概念改變」。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 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 顏瓊芬老師

 

  在報告一開始顏老師很有趣的拿出一朵杜鵑與劉老師互動,把我們對一朵花既有的概念解釋的很清楚,並說明我們即有的概念常是根基於種種的生活經驗與認知。再者,顏老師以李奉儒統整出概念的六種基本屬性做說明,即「可學性、可用性、有效性、普遍性、力量、結構」讓我們對概念有理論上的認知,然而在一般性的理解中可分為三類即「知覺概念、實際概念與科學家常用的理論概念」等。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 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 顏瓊芬老師

顏老師說明我們每個人對每件事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基礎的概念,而學習者在學習上產生的另有想法則稱為「另有概念」,有國外學者Pfundt和Duit更對概念的成因進行探討與研究,國內則是有黃世傑說:「另有概念為學習者所持有之觀點不同於科學家所接受的解釋架構」,是不同於科學家在專業認知過程下所產生的科學概念。例如,在生物分類的概念上其另有概念成因有「社會文化、生活經驗、語言、認知模式與學校課程」等。

  顏老師認為學習像是一種探究活動,這其中的動態過程漸漸被視為概念的改變,也就是學習者對資訊一再地建構,其成因有「感官的經驗、語言的經驗、文化的背景、同儕團體、大量的媒體訊息、學校科學的教學」。在這裡顏老師以古人原本以為世界是平的這個概念做例子,指出一些要造成概念改變的要件,即「學習者必需對於現有的整體概念不滿意、對於新的概念必需有所瞭解、新的概念似乎是合理的、新的概念必需是豐富的」等。

  之後顏老師將概念的觀念移到生物教育上,並引郭重吉教授帶領的台灣科學概念整合計畫團隊把生物教育的概念分為「生物概念、生態概念、遺傳概念、演化概念、植物生長與發育概念、動物與植物的運輸概念、生殖概念、呼吸概念、神經概念、顯微鏡使用與操作概念」等十種的概念,該計畫團隊以發展二段式診斷測驗來評量學生的另有概念,以提供學生在科學學習上能更有系統化的資訊,是受國際科學教育研究界重視的成果。

  顏老師說要改變一個人的概念是很有挑戰性的事,與從事實際教學的經驗密不可分,然而目前的資料大約都是十年前的,所以很期待新的研究資料整理出來,期盼有新進的人員進來,最後顏老師以此話激勵系上研究生的學習。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 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 顏瓊芬老師

 

  在顏瓊芬老師的報告結束後,主持人劉奇璋老師回應道,既有的概念不是說一定是不好的,但是當一個孩子接觸到新的知識時,孩子會很固直地認為原本擁有的才是正確的,我們需要去當一位有能力高度思考的學習者。

此後劉老師點名研究生回應說,在個人的教學經驗裡,常會遇到不同族群的孩子,那就很難去理解為何這個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每個家庭都會給予孩子不同的價值觀,在聽了老師的報告後感到要做到概念的改變是很有挑戰的事。另外,在不同教育體制的過程裡與在時間的限制下,很難去弄懂孩子腦子裡在想什麼,對於如何達成有意義的學習有無力感。有研究生Tina回應前一位研究生說:這些真的要有自身的經驗才能去啟發、理解。之後便提問道,我對在做概念改變的研究中對問卷取樣有所迷失,是否有著因地區、環境的差異而尚失一致性的可能?該如何做調整?因為小朋友的昆蟲的認識搞不好都比我們好,我們要怎麼確立孩子們的概念真有改變?

對兩位研究生的發言顏老師回應說,對職場的老師覺得無力與做概念改變很有挑戰一事,顏老師的知識領域不屬這一塊,似乎真的是要身在職場中才能領會得到,不過我們還是可能從各種趨勢中做推估學生的概念為何,例如現在很多地方有20%至高達80%的百分比是新住民的孩子,我們可以此推估新住民有那些概念會移轉到孩子身上。而對研究生Tina的回應是,取樣的基本要素是考量到你的母群體為何,相信這部份能以統計的方試在研究上取得足夠可信度,目前的科學課程像是生物、物理、化學等,在過去由於配課制度的困難是後來才做調整,先輩的知識會以那個時代有限的知識來教,那時的各種知識只能看課本教,老師可能本身都沒學過等。但我們講這個概念的改變為得是讓老師的眼中有學習者,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改變尚還能掌握自己基礎的知識,重要的是看到學習者。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 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 顏瓊芬老師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 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 顏瓊芬老師

 

在輪到老師發問時,謝森和老師表示這個概念改變說起來就好像是「洗腦」一樣,是將社會主流的概念傳達的過程,像是課本裡的主流價值,我本身不是學教育的,不知這算是洗腦還是一種典範的更替,這兩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特別是我們對歷史的認知,常常就像是洗腦一樣要強硬的叫每個人接受。顏老師問謝老師說是那方面的洗腦?謝老師回答,就像是當年哥白尼與伽利略對天文學的研究一樣,傳統宗教勢力反對這新的概念而對其洗腦。Tina回應了謝老師的看法說,老師的生活經驗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都會有所衝突。顏老師問謝老師,他認為這「洗腦」的是歷史上的主人與當權者嗎?還是指科學概念上的?謝教授是否認為是科學知識的改變?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顏老師對謝老師「洗腦」的用語感到困難。而謝老師的疑惑是不懂概念的改變是算是一種教學的過程,還是典範的轉移。所以顏老師請系上的哲學家鄧元尉老師對與謝老師的討論做回應。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 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 顏瓊芬老師

鄧老師以進一步提問的方試引導我們的思考,讓我們看清楚要先思考在概念的改變裡是誰在改變誰?而對知識的權力又是在誰身上?在施展權利的過程裡又是否有誰得到利益?得利益者是不是就是握有權力的人?因為會得到利益的人就不是為弱勢者而行,那就有可能是洗腦。若有人在更大的權力中結構為著一己的利益,將大眾的認知固化不變對成自己有利的概念就是洗腦,這時的他極不可能將權力下放,不然就易產生各種意識型態的批判,因權力者不喜悅見到他人對自己的反抗,固會去阻止人民概念的改變。顏老師對鄧老師的說明回到,可見老師跟學生的關系不能算是洗腦,因為權力有著下放的可能,老師能夠接受學生的提問與回應的看法,在這點上便產生各種意識型態的批判。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 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 顏瓊芬老師

最後顏老師說道,老師跟學生的互動是分不開的,老師若沒有跟學生互動就不是平等的知識學習者,老師若沒有反思自己所教所學那就是一種知識的暴力,但老師的職務本來就是要造成概念的改變,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學生。

這次是本學期第二場的「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顏瓊芬老師的報告與和研究生與老師的討論是分精彩,對每一位聽眾來說都經歷了一場在環境教育領域上的「概念改變」,可說是以實際應用的方試讓我們充份的理解了這個專有名詞,可見顏老師的報告十分精彩。咖啡館活動在這學期還有三場,而下次報告的是劉奇璋老師的學習動機,歡迎大家有空的時候一定要來參與我們系上的「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喔!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 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 顏瓊芬老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