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生態人文學系

【生態人文學系】102-1 活動報導 遷徙(Migration) 徐崇斌老師 (102.10.01)

 1021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之活動報導02

遷徙(Migration)

 

講者:徐崇斌老師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賴麗娟老師

時間:2013/10/1

地點:方濟316

報導編輯:黃啟慧

 

       這次的生態人文咖啡館主題是由徐崇斌老師來講解「遷徙」,包括「遷徙所代表的定義,以及遷徙與其他形式所的移動之間的差異」。

       遷徙的定義簡單來說是「指族群中的每個個體每年規律地在繁殖地及越冬地之間大尺度而有方向性的長距離移動」。但由於遷徙具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導致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對於遷徙並沒有一致的定義。然而根據Dingle and Drake (2007)整理的定義包含四個面向:

1.      一種持續性直線的移動,且不受外在刺激干擾;

2.      動物個體棲所的改變,此改變在時間與空間尺度上要大於一般的日常活動;

3.      一個族群兩個地區間季節性往返的移動;

4.      移動會導致在一個擴張的族群內的個體重新分布。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02:徐崇斌老師「遷徙(Migration)」

    接著徐老師談到遷徙的物種、原因及類型:「遷徙的物種幾乎包含了所有動物的分類群,如魚、甲殼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昆蟲及哺乳類等」。當中遷徙距離最長的生物為北極燕鷗,距離長達八萬公里。而最著名的遷徙性昆蟲為大樺斑蝶,在每年夏末會有超過一億隻個體越過北美到加州及墨西哥過冬。說到遷徙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生物對於資源在季節性或地理性變異的適應性反應」,像是食物資源、繁殖地、產卵地、越冬地、躲避敵害等因素。

    論到遷徙的類型,「生物學家在描述時通常依照生物、空間、時間或介質的屬性來進行分類。」就生物屬性而言,「遷徙者可分為絕對性或偶發性,取決於生物是否一定要遷徙,或只有在面臨環境惡化時才進行遷徙。然而當遷徙只發生在部分的個體時稱為部分遷徙;而此部分遷徙的個體只限於較年輕或年長,或是只限於一個性別,則稱為差別式遷徙。」就空間的屬性而言,分為往返式遷徙、環狀遷徙、單程遷徙、垂直遷徙及海拔遷徙等部分;由時間的屬性而言,有季節性遷徙及突發性遷徙等部分;由介質的屬性而言,有藉由海水間的移動產生的洄游性遷徙。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02:徐崇斌老師「遷徙(Migration)」

  最後徐老師談到導航與定向、遷徙的研究及動物的遷徙危機。「在動物的遷徙中,生物已經演化出具有高效率的定位系統,使他們能在長距離的旅程當中,精確的保持正確的方向。這可分為可見的線索即不可見的線索」。大多數的物種都是利用可現的線索,如熟悉的地標、地形、太陽或星體等;而不可見線索則像是氣味、味道、聲音及磁場等。對於遷徙的研究包括直接觀察、鳥類繫放、雷達、追蹤設備及穩定同位素等方法,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為繫放。最後的動物遷徙危機談到遷徙是維繫許多動物生存的重要關鍵,但因人類的干擾導致氣候迅速變遷,打亂了遷徙路線,路線變的混亂將會是影響遷徙動物生存的最大危機。

    接下來在問題與討論時間,同學首先提出:突發式遷徙是沒有甚麼方向性可言,這樣與散布有何不同?及會遷徙的鳥類我們稱之為候鳥,那他們會間接的成為留鳥嗎?徐崇斌老師回應:突發式遷徙與散布的不同點在於突發式遷徙仍會回到他原本的出生地,但散布就比較不會有這類似的情形發生;另外候鳥與留鳥的區別在於移動的動力,候鳥有強烈的移動動力,不會受外界干擾,要成為留鳥可能需有更多的條件。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02:徐崇斌老師「遷徙(Migration)」

  接著顏瓊芬老師補充提問:為什麼這些生物會有這樣的動力呢?是甚麼原因驅使他們做這樣的動作?徐崇斌老師回應:這還需要做進一步得探討,但照生理上假如北方是家,但一部分的食物來源在南方就越到南方去覓食,但家仍在北方所以還是會有動力驅使他回到北方,基因也會因此有些改變。然而遷徙的目的地也非一次就能確認,應該是有修正路線,改正後而抵達目的地。

    顏瓊芬老師繼續提問:徐老師是從演化的角度來解釋說明,但在美國有一個說法是談到大自然是有一個獨特的設計家—上帝或intellectual design等,老師會怎麼看待這樣的說法?賴麗娟老師回應:會遷徙的物種其實只佔生物界的一小部分的比例,他們可以有自己一套的遷徙方式,像是徐老師提到的用地標、太陽與星體、極光、磁場等等方式,但人類卻一項都不會,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在生物界上,人類其實是蠻無能的,所以在遷徙這議題上研究是相當有趣的,像是為甚麼生物不直接在豐富的地方生存,而要千里迢迢得越到另一個地點?這都還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02:徐崇斌老師「遷徙(Migration)」

  謝森和老師也回應:看樣子人類好像是很無能,但其實是因為我們不需要這方面的能力即可以活得好好的,這些能力在人身上就顯得可有可無。緊接著提問:遷徙是一個需要主動性的移動嗎?舉浮游生物來說,浮游生物是隨著水流漂動來移動,但他也算是有遷徙的行為,所以想請問在遷徙的定義中,是否需要主動性的移動?

    徐崇斌老師回應謝森和老師:浮游生物的討論其實是有些爭議,浮游生物真的是被動的嗎?且浮游生物其實會回到原本的地區成為一個循環,所以浮游生物的主動與被動性即有所爭議。接著徐崇斌老師回應顏瓊芬老師:自己本身是無神論者,對於神學沒有做太多的研究,所以就目前所知,仍然認為是演化所造成的影響。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02:徐崇斌老師「遷徙(Migration)」

  接著同學提出:遷徙的目的為何?他們會不會遷徙到目的地後與當地物種交配而種化或是成為保留種?徐崇斌老師回應:遷徙的目的最主要就是以保持生命持續的生存為目標,然而提到會不會和其他族群有種化的情形老師沒有在這方面做過研究,但就種的定義為何?也需定義一下。劉奇璋老師接著回應:種化與演化其實是不相衝突的,就像櫻花鉤吻鮭可在同樣的地區有不同的生活形式,成為不同的亞種,但他們仍都屬於同一種生物。顏瓊芬老師接著提問:這些會遷徙的生物會不會自己選擇生活地點,他們會「想」嗎?徐崇斌老師回應:應該是本能驅使他們這樣。

    接著同學提出:以差別式遷徙來說,像蜜蜂或是螞蟻會有分巢的行為,這樣是能算是差別式遷徙?另外,人類對遷徙的生物會有很大的影響,像是有馬路或是風車的阻礙,或是一些生態的破壞,要怎麼要去克服會比較好?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02:徐崇斌老師「遷徙(Migration)」

  徐崇斌老師回應:基本上並不會把蜜蜂或是螞蟻的分巢行為視為遷徙,比較會偏向是散布的情形。另外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其實非常多,這很值得我們去討論與關注。賴麗娟老師補充回應:同學舉的蜜蜂與螞蟻都是社會性昆蟲,分巢是他們的生存策略,但他們仍然屬於同一巢,只是距離上比較遠,較不屬於遷徙行為。

    本次的生態人文咖啡館十分精采,但因時間的關係只好暫且收尾,歡迎大家下次也能一同參與。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活動報導02:徐崇斌老師「遷徙(Migration)」

紀錄按:本篇報導主要依據徐崇斌老師提供《生態人文辭典》的〈遷徙(Migration)〉撰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