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生態人文學系

【生態人文學系】101-2 活動報導 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 Science) 謝森和老師 (102.04.30)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 Science)

活動報導

 

講者:謝森和老師

主持:顏瓊芬老師

時間:2013年4月30日,10–12點

地點:方濟樓316

 

 

紀錄:杜珮如、林文勇

   

       今日環境科學的演講主題,來自於謝森和老師對於「生態科學還是環境科學要解決環境問題」?與「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之間的關係為何」?此外,謝老師認為:生態科學與環境保護運動及環境議題之間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面對近幾年的環境議題,「對於作為一個接受生態科學訓練的我,我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謝老師首先希望透過人類對環境影響的歷史作簡單的描述,並從中引入環境科學的形成過程,接著定義環境科學,比較環境科學與生態科學的異同,最後嘗試解答以上的疑問。人類這個物種居住在地球大約有10萬年之久,然而人類對環境造成大規模的影響(環境破壞)是最近200年的事。事實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隨著人類與科技快速改變。這個關係可以依據人類利用技術從事經濟活動來決定,基本上可以分成5個時期:狩獵時期、農耕時期、工業時期、永續時期和後工業時期。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狩獵時期的人類大多受環境的支配。農耕時期人類開始依靠農業,使的糧食可以養育更多的人口,人類定居在較大的城市,此時期發生的改變又稱為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工業時期許多國家工業化,人口激增,環境逐漸被理解為原料的來源與廢棄物處理的場所;環境污染分布很廣,反污染的社會運動出現,重要代表是1962年Rachel Carson代表著作《死寂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出版。「在當時對環境議題缺少科學知識,不知道如何實際操作,需要不同科學領域的方法來分析這些複雜的環境問題,也需要特殊的環境法規來規範汙染的行為,加上大眾對於環境問題知的需求增加,因此促進環境科學的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領域」。

此時期,「對於環境爭議的爭論有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分為豐富主義(cornucopianism)與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前者主張:「環境中的所有組成是自然資源。……為了人類的利益,這些資源是可以被利用的」,而且是無限的與可替代的。後者致力於保護環境的社會運動主張: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產物,是有限制的,需要保護與管理;又認為:「人與自然是緊密的關聯在一起,彼此影響,它提供長期且成功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能性」。

    永續時期的問題是「做改變」。「現在大多數的人都會承認自己是環境主義者,可是……社會依然根據豐富主義者的主張發展與持續運作」。而「環境主義者藉由指出持續不斷的開發自然資源會導致的結果,使社會改變方向,朝永續的社會發展」。後工業時期已有兩種選擇被提出:「第一個選擇是永續的未來,此時人口穩定,科技變得對環境有較少的危害。第二個選擇是人口過多,科技有害環境,於是環境劣化到只有非常少的人可以被環境供養」。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自然科學可以分為生命科學、地球科學與環境科學。環境科學會使用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的觀點,並企圖瞭解人如何影響環境並闡述環境議題。又,「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的環境,而選擇取決於我們的價值,因此環境科學還包含人文科學和價值判斷。總之,環境科學是一個跨領域的學門,它包含人類對這個世界影響的理論與應用的觀點,簡言之,環境科學包含科學原理、經濟影響與政治行動的理解。

    從自然的角度比較,「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主要的差異是在於他們的研究目的」。環境科學家進行室內與野外的研究,以瞭解某一範圍內環境因子對生物的影響,而生態學家是非常具體且明確的研究某一種動物或植物的族群。但兩者在科學方法上都需要有很強的基礎背景,以便能夠進行嚴謹的、倫理的、有控制的研究,以便獲得正確的結果。從人文科學的角度來看,「生態學是一門致力於研究群聚內物種間及群聚與非生物環境之間關係的一門科學」。「對某些非生態學家而言,『生態學』暗示某種程度的穩定,也就是以前曾經存在但已經被我們干擾的所謂『自然平衡』」。因此,「被視為提倡和諧的生活模式」即是所謂「生態的」。總之,生態學是相關於科學、政治、宗教與哲學的學問,且「生態學不再要求零碎的改革,以達成環境的改善,而是要求社會與經濟基礎的基本重新塑造」。

    謝老師最後提出:「環境科學包含生態科學,兩者都可以解決環境問題,但環境科學是因環境問題而興起,所以解決環境問題是環境科學而非生態科學之必要目的」。「環境科學結合科學(包含自然與人文科學)與價值,科學提供因果關係的訊息,瞭解這個訊息可以給我們極大的能力引導我們的未來」。「永續原理可以與我們的社會結合,使我們的社會永續。然而,這訊息是否最終被運用產生永續的人類社會,決定於我們的價值——我們如何用訊息來做選擇」。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在問題與討論上,柯志明老師提問:生態科學主要是在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係,而環境科學則是研究人造成的環境改變,那為什麼會把人排除在外?謝老師回應:在這方面科學並無明顯的區分,可能是基於過往的傳統而定義的。生態科學同樣也會研究人的行為,但不是很強調其中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範圍雖有大量的重疊,但研究的重點不同,並不是刻意要將人排除在外。生態學不強調人的因子,也不代表不會研究,如生態人類學就是一個例子。

    柯老師提出:生物的概念上必須包含人,因為人是生物,舉例提出頂級結構的Climax,其有意無意的顯示出反人類文明的思想;對此植物學家Tansley表示描寫一個沒有人的自然是不應該的,而人本來就生活在自然之中,所以是不可能排除在自然之外的。此外,環境科學既然以生態科學為基礎,所以環境科學應該是處在生態科學之下,而不是之上。謝老師回應:自然科學分為三大面向,由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所構成,環境科學中便包含著生態科學,所以生態學為其在發展當中的一條分枝。

    柯老師接續回應:但是這樣的情況並不合理,如果傳統學科將生態學分類為生物學的一個分枝,那就是將生態學狹窄化了;但是作為「家學」的生態學其中關係複雜,並不能化約。對此謝老師回應: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有重疊,但是環境科學包含如何利用,所以在研究範圍上是環境科學包含生態科學。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柯老師再舉例:如果要研究生態科學,可以不利用的環境科學的基礎,但如果是要瞭解環境科學,就不得不利用生態科學的知識,而生態學是研究它與環境(生物)之間的關係,所以究竟要如何定義環境科學與生態科學?謝老師接著回應:環境會影響生物生存的因子,但因為這方面自然科學並沒有顯著的規定,所以會因為書籍版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但兩者同時都是與環境有關所衍生而出的學科。


     柯老師陳述自己的想法並舉例:在醫學的學科分枝,會區分為眼科、牙科、心臟科等,但這些學科並不會被區分在醫科之外;所以有關於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細節部分,可能需要修正。又舉例,任何自然學科一定會需要數學運算,但數學並不是自然科學的學科,而是一種工具,代表著一種世界觀:相信所有科學都可以也需要以量化表示。

    最後老師們一起提出自己的論點加入討論,謝老師認為:主觀的生態學並無涉及環境科學,而環境科學也還是需要生態學做為基礎,生態學主要不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所衍生的學科,這就是兩者的差異,而人也比其他生物多了不可預測性,所以在生態學還是暫將人排除在外。徐崇斌老師認為: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論證,同一件事情,只是因為有不同的解讀,所以有不同的看法。賴麗娟老師認為:在環境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重疊範圍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生態科學覆蓋三者,所以生態學是廣義的。

    本學期最後一次的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萬分精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好暫且作結尾,而本學期最後一次的學術活動於5月07日(10-12點)在方濟316舉辦「方濟生態論壇」,將會邀請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站廖林彥主任來分享「台灣櫻花鉤吻鮭實驗生物學」,敬請期待!

 




*紀錄按:本篇報導主要依據謝森和老師提供《生態人文辭典》〈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 Science)〉與現場討論內容撰寫。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環境科學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