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生態人文學系

【生態人文學系】101-2 活動報導 擬態(Mimicry) 徐崇斌老師 (102.03.12)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擬態(Mimicry

活動報導
 
 
講者:徐崇斌老師

主持:賴麗娟老師

時間:2013/3/12,10-12點

地點:方濟樓316

紀錄:杜珮如、林文勇

    本次的生態人文咖啡館的講者徐崇斌老師將會為我們講解在這個多元且神祕的自然界中,生物如何發展出不同的防禦機制來加以抵擋天敵。而擬態(mimicry)便是其中一種,其即是物種經過演化而產生帶有相似的警告訊號,使得捕食者混淆,進而能夠逃避被捕食的命運。

活動報導: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 - 擬態

活動報導: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 - 擬態

     就如徐老師所介紹,構成擬態關係通常是由三個組成成員(如物種)參與:模式物種(model)、擬態者(mimic)與受騙者(dupe)。除了這些成員的參與外,擬態關係要成立應具備的條件還包括:模式物種與擬態者的分布必須共域(sympatric)、兩者出現的物候應一致,且捕食者的感知系統的確會將兩者混淆。而擬態依其作用可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如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穆氏擬態(Mullerian mimicry)、默滕斯擬態(Mertensian mimicry)、韋斯曼氏擬態(Wasmannian mimicry)、吉伯特氏擬態(Gilbertian mimicry)、Browerian mimicry(一種同種間的模擬)、攻擊性擬態(Aggressive mimicry)、同種擬態(Automimicry)和生殖擬態(Reproductive mimicry)。

活動報導: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 - 擬態

    透過對於擬態相關的研究和生態保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徐崇斌老師在最後所討論的:原本在1979年在英國被宣告滅絕的大藍小灰蝶(Maculinea arion),在經過牛津大學的湯馬斯教授研究後,其物種和紅螞蟻(Myrmica sabuleti)之間的擬態關係有關聯,藉此可知對於大藍小灰蝶的保育需要透過保存紅螞蟻的棲地才能成功。

活動報導: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 - 擬態

    在最後的問題與討論中,柯志明老師提出:模仿表現創造力,是一項需要高度智能的藝術,而生物之間的擬態真的是一種模仿嗎?又,現象上A與B很像,如何知道A模仿B呢?如果是,那有什麼證據?如果不是,那又該如何解釋生物界中的擬態行為呢?賴老師以植物與昆蟲之間的共生關係加以補充。柯老師回應:這預設一種演化論典範下的解釋方式,沒有其他的解釋方式嗎?……我真的很難想像A植物會模仿B植物。徐老師回應:這是人對生態現象做一種推論或想像,目前想不出有另一種什麼樣的典範。

活動報導: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 - 擬態

活動報導: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 - 擬態

雖然發展一百多年的演化論最終無法證明擬態真的是透過演化而來的行為,但也提供我們一個可以研究的依循方向,透過老師們精彩的討論,相信未來的生態人文咖啡館也會愈來愈多元有趣。

活動報導: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 - 擬態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