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生態人文學系

【生態人文學系】100-2 活動報導 互利共生(Mutualism) 陳湘繁老師 (101.05.15)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互利共生(Mutualism)

活動報導
講者:陳湘繁老師
主持:鄧元尉老師
時間:2012年5月15日,10:10–12:00
地點:方濟樓109
紀錄:謝依安、林文勇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 關鍵字:互利共生   陳湘繁老師(5月15)
 

        這次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將邀請到系上的族群生態學家陳湘繁老師來為大家報告生態學中的重要詞彙「互利共生(Mutualism)」。大自然的環境中族群與族群間的棲地幾乎都會重疊,除了捕食關係之外更發展出寄生、共生等不同的相處模式,而今天所要談的互利共生是對雙方都有益的共生關係。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 關鍵字:互利共生   陳湘繁老師(5月15)
        族群與族群間有各種的關係如「捕食(Predation)」、「競爭(Competition)」、「共生(symbiosis)」等。陳湘繁老師說共生其實就是living with other的意思,兩物種有緊密的互動關係,而這個互動關係必須是持續的。共生又分為只對其中一個物種有利而另一個物種不受影響的片利共生(Commensalism),以及對雙方都有利的互利共生(Mutualism);若對另一個物種產生危害的則是寄生(Parasitism)。至於物種間的互動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主要是看他們所支出的成本與獲利的狀況,當獲利大於成本的時候,兩物種很可能就會產生長期共生的關係,其中的利益要素包含了食物、居所、被保衛、傳播等。如植物與其他生物間的共生關係是十分常見的,種子植物開花、結果會吸引許多動物覓食,而這些動物也將種子傳播到各地。互利共生也呈現了大自然中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若缺失了其中的一環,很快的整個系統就會崩解。結合上一次謝森和老師所報告的食物網(Food web)中可以發現,生態系是一個十分豐富卻也很脆弱的系統,我們人類不應該任意的將其破壞。
生態人文學家咖啡館 關鍵字:互利共生   陳湘繁老師(5月15)
 
        在報告後主持人鄧元尉老師提出:人與現在的自然環境是否能夠說是一種互利共生的現象?人類現在的科技與文化水準都很高,而且人對自然帶來的通常都只有破壞,假如人類與自然不是互利共生的關係又該如何達到呢?事實上,人與自然已經很難維持互利共生的關係了,但是人類在保育議題上卻需要將這點考慮進去,不過很多民眾都不了解這種生態系中的互相依存關係。如何思考與自然之間該如何有一個較好的共生關係是現在社會發展所要去正視的問題。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