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生態人文學系

【生態人文學系】102-1 活動報導 第32講 入侵淡水魚種 對本土魚類多樣性之可能衝擊 梁世雄 (102.10.29)

1021「方濟生態論壇」第32講之活動報導 

入侵淡水魚種對本土魚類多樣性之可能衝擊

梁世雄

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

時間:2013/10/29

地點:方濟117

紀錄:黃啟慧

     方濟生態論壇第32講非常榮幸邀請到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梁世雄老師來為我們分享「入侵淡水魚種對本土魚類多樣性之可能衝擊」。

活動報導:方濟生態論壇32—入侵淡水魚種 對本土魚類多樣性之可能衝擊(梁世雄老師)

    首先,梁老師向我們解說外來種的定義,外來種簡單來說為:「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在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靠特殊外力傳播之物種,可分為國內區域性的移動與國外引入兩種,其中又分為對人類利益有害與無害」。

    梁老師接著談到生物入侵之學理和生物入侵的過程,其中入侵之學理分為:「多樣性阻抗假說、天敵逃避假說、空生態棲位假說、資源機遇假說及干擾假說」,各種假說都有其入侵優勢的地方;而入侵過程則為:「引入→定居與建立族→擴散→與系統整合」,不同生物在不同階段能成功之關鍵可能有所不同,根據Williamson的入侵生存機率—1/10法則,也就是入侵個體只有1/10在階段轉換時能存活,然而在不同的環境也不見得是1/10,所以這法則還有討論的空間。

活動報導:方濟生態論壇32—入侵淡水魚種 對本土魚類多樣性之可能衝擊(梁世雄老師)

    論到研究生物入侵的問題,梁老師提出:可研究「這些物種的優勢為何?例如適應力強、傳播能力強、繁殖能力強、食性廣等等」;研究「容易被成功入侵環境與群落特徵?」;研究「入侵發生時,如何擴散?速度?」;研究「如何早期發現入侵與評估衝擊?」;另還可研究「如何遲滯,控制與移除入侵生物?」

    其中梁老師提到外來生物其實也是有很多好處,像是「食物的引入、研究的引入、生物防治、經濟作物、寵物與觀賞等等好處」。然而外來種也會影響本土生物環境,梁老師說明外來種會「競爭佔據原生種棲位;直接掠食或侵害本土種;利用化學物質抑制本土種;遺傳侵蝕雜交減少種化,例如台灣畫眉;病源與疾病;間接影響,例如引入天敵再傷害本土種」。

    有了對外來種的瞭解,梁老師開始介紹一些有實際上去處理過的案例,老師首先介紹高屏溪琵琶魚,也就是俗稱的垃圾魚,採集的目的為「了解琵琶鼠魚的型態特徵、不同生活階段的棲地需求、生殖週期及相關資訊、防治可能與建言」。琵琶魚成功入侵的原因推論可能為「缺乏天敵、生殖能力強、生殖成功率高、耐污能力強、棄置數量多且區域廣泛等等因素」,對於本土魚的負面衝擊,「直接影響藻食性魚類、底棲與附著生物及以黏著性卵繁殖之生物,而間接衝擊改變生態系營養鹽循環」,對其防治方法梁老師提出「可捕捉、移除;教育宣導等」。

活動報導:方濟生態論壇32—入侵淡水魚種 對本土魚類多樣性之可能衝擊(梁世雄老師)

活動報導:方濟生態論壇32—入侵淡水魚種 對本土魚類多樣性之可能衝擊(梁世雄老師)

    接著梁老師介紹泰國鱧魚的案例,這種物種特徵為「可呼吸空氣、肉食、耐高水溫、高水位時生殖,會出現在濕地、水庫、灌溉渠道、溪流等地」,泰國鱧魚衝擊評估為「高度負面衝擊,有較高的繁殖能力,全年繁殖,高水位即可刺激繁殖,掠食能力強,造成物種威脅,宣優先以移除方法處理」,而對此案立的控管建議為「3-10月捕捉、使用網具捕撈幼體與收購成魚兩種方是同時施測,以進行控管,移除後,因教育民眾勿再引入」。

    第三個案例為探討本土外來種翹嘴鮊,「其性情兇猛,肉食性,成魚以捕食其他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幼魚則以浮游動物、小蝦及水生昆蟲為食」,翹嘴鮊所帶來可能的衝擊「對象多為中上水層魚種,使物種滅絕,同時掠食幼年及成年個體,改變獵物魚族群年齡結構及改變無脊椎動物之數量及體型」,對於其管理建議採「有條件的開放垂釣、販賣釣魚執照及教育民眾」。

    最後,梁老師做了綜合結論提到「入侵魚種生活史為繁殖季長、性成熟早、有護幼行為、環境耐受力高;且多為掠食性及經濟(寵物、垂釣、養殖)魚種;對於直接衝擊為減少物種數量、改變族群年齡結構、滅絕物種等,而間接衝擊為產生營養續動作、改變生態系營養循環;對於物種衝擊評估多考慮食性,其他效應少有了解;而生物入侵後,不易移除,預防入侵及教育為最佳控管策略」。

    在問題與討論中,賴麗娟老師首先提出:現在有一些宗教團體有放生的行為,這樣對入侵種的防範更佳困難,要如何克服比較合宜?另有沒有更全方面對入侵種的防範措施?梁世雄老師回應:放生的議題有牽涉到一些文化的部分,要能防治有些困難,目前較可行的方法為向宗教領袖直接談這問題;至於對入侵種有更全方面的防範措施要看政府的重視程度,在台灣要執行有相當的難度,因為政府並不重視。  

活動報導:方濟生態論壇32—入侵淡水魚種 對本土魚類多樣性之可能衝擊(梁世雄老師)

接著研究生同學提出:外來種的生物和入侵種的生物是相同的嗎?另外這些外來種生物也只是在求生存,如何定義它是有害呢?梁世雄老師回應:只要是外國來的生物我們都稱之為外來種,但入侵種中還有更細的區分例如歸化種,所以外來種與入侵種兩者並不相同;另我們稱在自然狀態下不會出現的物種為外來種,若以時間軸來看,短時間中看似是增加物種多樣性,但長時間來看,若其他種生物都因此滅絕消失,這就不能視它為增加物種多樣性。

    徐崇斌老師也接著提出:入侵種的分類有分為國內與國外兩種,對於國內入侵種的移動需如何界定?梁世雄老師回應:大部分是以紀錄的方式來判斷,像是台北水庫紀錄中原本沒有這一種魚,但它卻突然出現,我們就會把它界定為國內入侵種。接著顏瓊芬老師對賴老師的提問補充提出:除了教育宗教領袖還有甚麼方法?梁世雄老師回應:教育宗教領袖對於放生物種比較不好的地方是目前較好的方式,或是說放生種會危害生命造成疾病,這行為便會停止,但除此之外想要改變仍然有很大的困難。

    台灣對於外來種的議題還有許多可討論的空間,歡迎大家一同加入我們的討論,我們下次方濟生態論壇。

活動報導:方濟生態論壇32—入侵淡水魚種 對本土魚類多樣性之可能衝擊(梁世雄老師)


瀏覽數: